搜尋此網誌

2017/12/31

人生第一本繪本-消失中的魚,大鱗梅氏鯿的家

        
      推廣生態保育有很多方法,過20歲後的我,逐漸不喜歡鍵盤與網路的筆戰,我認為在公開場合的字裡行間交戰,只會建立一個更根深蒂固的對手。於是,我選擇利用溫柔的個性,來訴說自然的故事。在2016年,遇見楊恩生老師。老師的教室在林口山上,他總愛說:「選擇偏僻的地方開課,可以篩選掉沒毅力與目標的人。」我心中的夢想,成為搭客運,從臺北市至林口拜師的動力;很多時候,為觀摩老師作畫,早上四點起床出門,也是活力充沛。

        2016年12月31號,跨年歡歡喜喜的晚上,我待在宿舍規劃一趟金門生態旅遊,這是楊老師給我的機會,總共有六位知名生態畫家,要到金門取材。而人生第一本繪本的靈感,也在此趟旅程中,浮出輪廓。我們拜訪金門水試所,採訪養魚的鄭先生,認識大鱗梅氏鯿的生態、處境與復育過程;隨後至金門農工認識金門野溪的小動物們。


      魚類,活在水裡,少為人見。大鱗梅氏鯿是中華民國的保育類動物,但臺灣本島因河川水泥化與外來種影響,1920年後已無發現蹤跡。在2001年,金門的光前溪流域,再度發現大鱗梅氏鯿,然而數量極為稀少,急需投入保育措施。回臺灣後,思考著一個有契機與希望的結局,將賦予繪本更多生命力,當回憶鄭先生口述對大鱗梅氏鯿的照顧過程,讓我試著將自己想成一條魚,試著讓自己活在水裡,從水裡看見野溪被破壞,黯淡無光的水泥灌入。我的眼眶濕潤,決定為大鱗梅氏鯿做一本繪本。

      三月,買了機票前往金門光前溪,一探當年重新發現大鱗梅氏鯿的溪流。我沿著溪流旁的小徑,一路往上游走,右手邊是飽滿的高粱田,左手邊是一條不起眼的溪流,陰沉沉的天氣與緩緩的水流,讓我感受不到光前溪的活力,我彎下腰,用手輕撥溪流上的植物,被一條掠食者-斑鱧嚇到,注視水面許久後,終於看見幾條大鱗梅氏鯿。隨後,請司機先生沿著光前溪開車,我想看看這條小溪的下游,跟隨著溪水流到出海口。


      回臺灣後,我開始寫大鱗梅氏鯿的兒童生態繪本故事,兒童繪本不像大風大浪氣勢磅礡,而是像涓涓細水,輕輕柔柔好吸收。寫了三個月,始終寫不出大雅之堂,只好拜訪兒童文學專家-桂文亞老師。坐在椅子上面對面,桂老師告訴我一句話:「割愛的氣魄。」寫文章要有割愛的氣魄,儘管這句話是你絞盡腦汁寫出來的,儘管那時候,你覺得自己真是天才極了,這段文字太經典了。但如果過了幾周,你發現這段文字放在文章裡,好像單看很華麗,卻讓整裡變得不樸實,那就要懂得割愛! 就像你買了一件亮麗的衣服,當天珠子還在衣服上,漂亮極了,但是久了後,珠子會掉,我寧願選擇樸實的衣服穿就好。

      隨著時間慢慢琢磨,繪本文字大約有個模樣,勉強能與楊老師的水彩畫放在一頁。最後在2017年12月,印製完成。



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
      完成繪本後,看著臺中柳川與綠川的整治,擔憂著孩童在沒有生命的溪水裡嬉戲,這是假的童年;髒水在看不見得下層流動入海,這是假的治理。我們騙自己活在健康的環境,也騙下一代活在只剩吳郭魚的大自然。不能忘記這些事情,它們是我繼續創作的動力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